軋染
軋染定義 織物浸漬液后受軋輥壓力,使染液透入織物并去除余液的染色方法。軋染方法將織物在染液中經過短暫的浸漬后,隨即用軋輥軋壓,將染液擠入紡織物的組織空隙中,并除去多余的染液,使染料均勻地分布在織物上。染料的上染是 ( 或主要是 ) 在以后諸如汽蒸或焙烘等處理過程中完成的,織物浸在染液里一般只有幾秒到幾十秒,浸軋后織物上帶的染液 ( 通常稱軋余率,以干布重的百分率計 ) 不多,在 30%~100% 之間。 ( 合纖 30% 左右,棉 65%~70% 左右,粘膠 90% 左右 ) 。軋染是連續染色,染物所受的張力較大,通常用于機織物的大規模染色加工,勞動生產率較高。 軋染使用的機器 一般使用的是連續軋染機,連續軋染機由一些單元機組成,主要有軋車 ( 浸軋裝置 ) 、固色、平洗、烘燥、汽蒸等單元裝置。各種染料由于染色工藝過程及條件不同,因而有各種軋染機。如還原染料懸浮體軋染機,不溶性偶氮染料連續軋染機,可溶性還原染料連續軋染機等。 對軋車的要求:軋液要求均勻,前、后、左、中、右的帶液率要求均勻一致 . 目前較理想的軋車是均勻軋車,這種軋車在軋輥的兩端用壓縮空氣加壓,在軋輥內部用油泵加壓,通過調節使整個幅度上的壓力相同,不易造成織物邊部和中間的深淺疵病。均勻軋車的一對軋輥都是軟輥,浸軋一般有一浸一軋、一浸二軋、二浸二軋或多浸一軋等幾種形式,視織物、設備,染料等情況而定。織物厚、滲透性差、染料用量高,則宜用一浸一軋。浸軋時織物帶液率一般宜低些,軋余率高,烘干過程中產生泳移 ( 指織物在浸軋染液的過程中染液隨水分移動而移動的現象或稱游離 ) 情況越嚴重,易產生染色不勻。織物上含濕量在一定數值以下時 ( 如棉 30% 以下,滌棉 25% 以下 ) 泳移現象就不顯著。 烘干裝置有紅外線烘燥、熱風烘燥、烘筒烘燥。在紅外線烘燥過程中,織物表面及內部同時受熱,烘干均勻,染料從織物內部向表面的泳移較少。熱風烘燥溫度不宜過高,否則容易造成烘燥不勻,尤其是浸軋過染液的織物,剛進入熱風室時更甚。為了提高烘燥速度,可將將熱風烘燥機分為幾室,逐漸提高溫度。烘筒烘燥是將織物貼于里面用蒸汽加熱的金屬圓筒表面,使織物上的水分蒸發,烘燥效率高。但由于烘筒壁的厚薄不一致以及表面平整程度的差異,織物浸軋染液后直接用溫度高烘筒烘干,極易造成烘干不勻和染料泳移,因此開始幾只烘筒的溫度宜低些,待烘至一定濕度后再使織物接觸溫度高的烘筒。在實際生產中,上述三種烘燥方式往往聯合使用。 軋染中使染料固著的方法一般有汽蒸、焙烘兩種。汽蒸是在汽蒸箱中進行。汽蒸是利用水蒸汽使織物溫度提高,纖維溶脹,染料或染料與化學品作用后,擴散進入纖維內部與纖維固著。焙烘是以干熱氣流作為傳熱介質使織物升溫,染料擴散進入纖維而固著。 汽蒸或焙烘后再根據不同要求進行水洗、皂洗等后處理。
印染行業發展趨勢
“十一五”印染行業規劃,以提高印染產品質量、推行節能降耗技術、強化環境保護為原則,以現代電子技術、自動化技術、生物技術等高技術為手段,發展涂料印染、微懸浮體印染、轉移印花、數碼印花等無水或少水印染工藝技術,加快生態紡織品和功能性紡織品研發和生產;推行環保、節能、清潔生產印染加工技術,實現印染行業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轉變;加大環境執法力度,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廢水治理達不到要求的落后工藝裝備和印染企業。
什么是紡織百科
紡織百科,是對紡織行業的產品、技術、相關規格等等名詞解釋大全。目前已收錄詞條2萬。
近期將逐步退出完善詞條,編輯詞條等功能。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編寫紡織百科詞條。依靠眾人不斷地更新修改,開創了一種借助互聯網創建、積累、完善和分享知識的全新模式。提升紡織行業知識積累為目標,以服務紡織行業人士為目的。最終創建一個共建共享的紡織行業百科全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