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服飾
海派服飾的由來
上海服飾風格的形成大約始于十九世紀中葉,即上海開埠之初。其后,經過幾番演進,終為國人所矚目,并贏得“海派服飾”的美稱。
清代中期,中國南方的消費中心在蘇州、杭州及廣州等處,上海尚未脫穎而出。自1860年清政府在上海派駐“南洋通商大臣”起,上海很快取代廣州成為中國最大的對外商業中心。其后,隨著西方文化和外國資本的蜂擁而入,隨著民族工商業的形成壯大和市政交通的迅速發展,上海成了百年間中國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及全國經濟、貿易、金融中心。至同治光緒年間,上海服飾已形成奢華、繁雜、精致的特點,并成為國內公認的流行服飾的中心,其聲勢遠遠領先于全國各地并左右中國服飾時尚的變化。海派服飾的發展
與巴黎同步的流行風
本世紀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是海派服飾的一個輝煌時期。作為當時遠東最大的城市,海派服飾主要是受歐美時尚的引導。在此期間,巴黎當季的時新服飾僅三四個月后就會輸入到上海來,加之上海人的巧手改良,上海時興服裝形成了既與巴黎同步又有獨到風格的海派服飾流行時尚。作為全國的服飾中心,各地都以上海的流行趨向為楷模,一衣一扣,一鞋一襪,四方仿效。
至于男子平常所穿的服飾,少數達官貴族及知識分子穿西裝、中山裝和學生裝,也有如魯訊、郁達夫等人士偏愛中裝。普通人更多的則是長袍馬褂,或外加坎肩。北伐以后,很多男子改穿中山裝,夏用白色,予人清爽潔凈之感,其余三季則以黑色為主。
女性時裝越來越趨于刻意展示女性玲瓏有致的曲線和美妙的身材,當時的時髦女裝主要有三類:旗袍,以西式外套為主的時裝,西式裙裝。二十年代中晚期,使用西式服飾的時髦女子越來越多,西式連衣裙成為一些時髦女性的夏季時裝。西式晨服、跳舞服也常有所見。上衣下裙的傳統服飾趨少。與此同時,旗袍開始流行,廓形較平直,裝飾風格趨于華美精細。三十年代是上海女裝最
為華美繁盛的時期。旗袍作為主要流行女裝已取代上衣下裙成為最常用的時裝。其式樣變化多,領、袖、襟隨衣擺線變化呈現不同的外觀風格,對細節刻畫大為重視,質地做工考究。完全西式的服裝穿用者多為歐化時髦女性,但這種形式并不是流行的主流。松滬抗戰后,女裝時尚趨于簡樸。四十年代正值抗戰時期,大多數市民的著裝變得簡樸,即使是富裕階層也因戰爭的氣氛而無心作奢侈的妝扮。抗戰勝利后,女裝流行再度繁盛,西式服裝特別是美式時裝在時髦女性中有一定的市場,完全采用西式結構的改良旗袍的穿著者日趨增多。自三十年代以后,也有上海時髦女性穿男裝風格的西裝、長褲,四十年代后期還有時髦女士穿男式茄克的。西式大衣、裘皮大衣一直很流行。
在此期間,從歐美進口的紡織品,如英國的法蘭絨、人字呢、女式呢、條格毛織物和美國的“花旗布”(平布),深受歡迎并對國內面料起到樣板和引導的作用。紡織印染機械的廣泛使用,新型化學染料的傳入,西方藝術流派對紋樣的影響,使國產紡織品呈現出一派新面貌:古香緞、織錦緞等絲綢新品種常用于流行女裝;軟緞、紡綢、縐紗、絨類使用普遍;印花布色譜更廣并廣泛被用于時裝;單色織物所占比例越來越大,如陰丹士林布(用化學染料染成的一種藍色棉布)曾普遍用于旗袍;國產呢絨也是時髦女裝的常用面料,其外觀與歐洲進口的毛織物外觀相差無幾;針織品開始進入時裝的行列;抗戰初,在上海時髦女性中還一度流行過用國產本白或毛藍棉布(又稱“愛國布”)做成的旗袍;條格織物在三十年代尤為時髦;染織紋樣有簡化的趨勢,除傳統內容外還出現了西方藝術風格如“迪考藝術”的紋樣;色彩流行時常翻新,配色以高雅和諧為時尚。
旗袍:海派時尚的典型
近代上海婦女服飾的最大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旗袍最早是滿族旗人婦女所穿的長袍,其特點是寬大、平直,下長至足,所用材料以絲綢為主,袍上繡滿花紋,三百年來沒有改變。二十年代前期,穿旗袍的上海女性很少。從二十年代起,旗袍開始在上海婦女中普及,并逐漸傳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還沒有從清末旗裝中脫胎出來,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的式樣明顯變化,如縮短長度、收緊腰身等等。上海旗袍的變化則集中反映了海派時尚的演進。
發展到三十年代,旗袍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西服特點,使之成為一種中西合璧的服裝,且不斷創新,不斷變化。主宰其變化者即上海的服裝界。旗袍變化主要集中在領、袖及長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領,領子越高越時髦,即使在盛夏之日,薄如蟬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聳及耳的硬領。轉而又流行低領,領子越低越摩登,當低到無法再低之時,索性穿起無領旗袍。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袖,長過手腕;時而又流行短袖,短至露肘甚至無袖。至于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曾經流行長式,走起路來衣邊掃地;后來又改為短式,短至膝蓋,甚至將大腿露出。旗袍的造型結構受西方服飾影響越來越大,并越來越講究裝飾。
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是中國近代女裝最光輝燦爛的時期,而三十年代可以說是這一時期燦爛的頂峰。也就是說在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裝舞臺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典型代表。被稱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風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從上海風靡全國各地。
三十年代的上海上流社會名門閨秀追趕時髦、享受奢華的生活,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絕后的,她們崇尚西化的生活:游泳、騎馬、跳舞、打高爾夫球,這也就要求服裝更美觀、合身。加上三十年代歐美流行收腰就更體現出女性美,這就注定旗袍會變得更修長而緊身,并有高叉,從而符合30年代精致玲瓏、開放活潑的理想形象。
三十年代旗袍的款式有兩個特點:“中西合璧,變化多端”。當時愛美女性旗袍穿著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領和袖采用西式服裝做法。如西式翻領、荷葉袖、開叉袖、還有下擺綴荷葉邊,或綴不對稱蕾絲等夸張的樣子,但這僅是一些明星和貴婦的社交禮服,大多數人還是喜歡將旗袍和西式服裝搭配起來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絨線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圍巾,或戴上珍珠項鏈顯得大方而別致。
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趨向于簡便。四十年代前期,受抗日戰爭的影響,旗袍以簡單實用為尚,面料也不講究。四十年代后期,旗袍造型注重強調人體曲線,暴露程度更大,旗袍擺線從小腿上部移至膝蓋處,有變短的趨勢。
當時修長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燙發、透明絲襪、高跟皮鞋、項鏈、耳環、手表、皮包,都是最時尚的裝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強調。后來,還出現一種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從而使旗袍更合體、更實用。旗袍,成為中華民族別具一格的"國服"了。
除了服裝之外,近代上海婦女所用的首飾,也很有特色。一些時髦的婦女,頸間多掛有項鏈,項墜被制作成為心形小匣,內貯玉照;耳際則懸掛著耳環、耳墜。由于在當時不尚穿耳,耳環多采用活動夾之;手指上大多戴有戒指;手腕上套著手鐲或手表;胸前則佩有別針。外出是,一般還拎著小巧玲瓏的提兜和制作精美的絹傘。
將上海的流行旗袍與西方同期時尚相比,我們能看到很多有趣的現象。旗袍的整體風格變化與西方女裝的流行時尚幾乎完全吻合,只是依舊保持了中式和傳統的外形,這是在西方文明影響下中西服飾合壁的產物。
可以說,如果沒有近代上海的開埠,沒有西學東漸,就不存在旗袍西化,也就無所謂"海派旗袍"了。
什么是紡織百科
紡織百科,是對紡織行業的產品、技術、相關規格等等名詞解釋大全。目前已收錄詞條2萬。
近期將逐步退出完善詞條,編輯詞條等功能。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編寫紡織百科詞條。依靠眾人不斷地更新修改,開創了一種借助互聯網創建、積累、完善和分享知識的全新模式。提升紡織行業知識積累為目標,以服務紡織行業人士為目的。最終創建一個共建共享的紡織行業百科全書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