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染
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給紡織品上色的方法,稱為“草木染”。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在應用礦物顏料的同時,也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人們發現,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莖、葉、皮都可以用溫水浸漬來提取染液。經過反復實踐,我國古代人民終于掌握了一套使用該種染料染色的技術。到了周代,植物染料在品種及數量上都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并設置了專門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員負責收集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秦漢時,染色已基本采用植物染料,形成獨特的風格。東漢《說文解字》中有39種色彩名稱,明代《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則記載有57種色彩名稱,到了清代的《雪宦繡譜》已出現各類色彩名稱共計704種。
我國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紅色類的茜草、紅花、蘇枋;黃色類的藎草、梔子、姜金和槐米;綠色類的凍綠(亦稱中國綠);藍色類的藍草(靛藍);黑色類的皂斗和烏桕等等,它們經由媒染、拼色和套染等技術,可變化出無窮的色彩。
草木染也稱植物染色。由于天然染料分子結構各不相同,染色方法也有較大差異,對于蛋白質纖維、纖維素纖維而言,染色方法主要有無媒染,先染后媒,先媒后染,同媒染色等。最佳染色工藝應該依據染料性質來定。
在當今簡便的化學染料被普遍使用的時期,傳統的“草木染”的方法并未被人忘記,說到草木染料,也許會使我們想到從古至今代代傳承的染色技術。
什么是紡織百科
紡織百科,是對紡織行業的產品、技術、相關規格等等名詞解釋大全。目前已收錄詞條2萬。
近期將逐步退出完善詞條,編輯詞條等功能。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編寫紡織百科詞條。依靠眾人不斷地更新修改,開創了一種借助互聯網創建、積累、完善和分享知識的全新模式。提升紡織行業知識積累為目標,以服務紡織行業人士為目的。最終創建一個共建共享的紡織行業百科全書平臺。